-15℃“辽”丰收|铁皮柿子变金字招牌
央广网沈阳1月18日消息(见习记者李子平)1月16日下午两点,室外温度-8℃,而在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拉马台村的铁皮柿子大棚里,温度已经涨到30℃,待了不到2分钟,穿着羽绒服的记者已经满头是汗。
“现在热,晚上棚里温度就会降到4℃。温差大,人难受,但这对柿子来说是变甜的关键。”拉马台村党支部书记鲁毅揭开了铁皮柿子越冷越甜的秘密。
温差大 技术高 成就又丑又甜的柿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温差越大,瓜果呼吸作用越强,集聚的糖分越多。所以越靠近春节上市的柿子就越甜。”剧烈的温差,成了拉马台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鲁毅笑着介绍:“南方不少地区,以及山东等地也种过铁皮柿子,但同样的种苗,就是不如咱们这边的甜。关键就是温差不够大。”
在拉马台村的大棚里,一批铁皮柿子等待采摘(见习记者 李子平 摄)
然而,甜度是普通西红柿一倍多的铁皮柿子,却长着一副酸涩的面孔——成熟的果实大部分都是绿色,间或带点红黄色,说它是“铁皮”确有道理。“这柿子就这样,成熟了以后也只是带一点点的橙红色,吃起来是酸甜口,果肉也是绿色的,口感干脆。”鲁毅说。
拉马台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西红柿,至今已近40年。这得益于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咱们种地那可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技术赚钱。”鲁毅说,村里种植的柿子从选苗到种植,都有沈阳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指点,“那都是院士级别的专家,连土地成分都是一年一测连续10年不断,你说我们能种不好嘛!”
现在,年前最后一批铁皮柿子正在采收。它们中间的一部分,以69.9元5斤的价格被预定,将发往全国。而沈阳当地的熟客,则“抢”走了另外大部分,这些柿子将被装进礼盒,当作春节礼物送给亲友。
“我给朋友送了一回之后,朋友跟我打听是哪里产的,又带着孩子过来采摘,一下子买了好几十斤,又给他自己的亲戚送了一圈。”过来取礼盒的沈阳人季先生说:“这柿子甜,还是本地产的,送人觉得很有特色。”
看到父亲带着全村把西红柿种出名堂,鲁毅的女儿也加入进来(见习记者 李子平 摄)
快递滞留给退货 扫码知道哪天摘
“这个铁皮柿子最远的订单在广东,南方的直播订单能占很大一部分,很多人都是吃完了又推荐给朋友。”鲁毅说,他从2022年10月开始直播以来,已经将铁皮柿子的销路拓展到全国各地,卖出数千单。之所以电商做得好,回头客多,鲁毅认为,除了品质之外,服务也是竞争优势。“我们卖出去的每一盒铁皮柿子,都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溯源,包括种植地、采摘日期、农残检测报告都能查到。”鲁毅说,不久前因为疫情原因,快递出去的西红柿成批滞留在中转站,他毅然决定安排退货,宁可自己受损失,也不愿伤了产品口碑。
平房里简单的直播间,让铁皮柿子口碑传到各地(见习记者 李子平 摄)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鲁毅帮助村民们实现了西红柿从选种、采收、运输到销售的“一条龙”。近几年,拉马台西红柿已经被打造成村里的一张名片。在线上,利用电商直播极大扩展了销路,也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在线下,拉马台西红柿摆进了各大商场超市的精品柜台;而在休闲领域,采摘铁皮柿子也成为沈阳人放松尝鲜的一时之选。
一颗柿子成就一片产业园
目前,拉马台村年产西红柿超7000吨,其中铁皮柿子占1700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围乡村发展西红柿种植。
记者从于洪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于洪区大力发展以西红柿产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建立了马三家西红柿、光辉食用菌(蛹虫草)、平罗香御草莓等农业生产基地,涌现了一批像拉马台西红柿这样叫得响的名优特色农产品牌。目前,于洪区已经启动复合多业态的番茄产业园建设,力争“马三家西红柿”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种完这一季,明年继续丰收!”对于未来,鲁毅信心满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