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低于4%,近期房地产贷款需求边际好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资料图】
2月3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举办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介绍2022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外汇收支形势等情况。数据显示,12月,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9%,比上年末下降62个基点。其中,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9%,比上年末下降47个基点,促进了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此外,12月贷款增量同比多增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文体娱乐业,反映出房地产业和接触性服务业需求边际好转。
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增长
2022年12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31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65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加8232亿元。
全年全市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6205亿元,其中12月当月增加235亿元。从期限结构看,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655亿元,是全年月均增量的2.3倍。
12月末,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40.4%;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5.8%、34.5%和27.8%。全年累计为7万多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3000亿元。3月初至年末,累计向主要受困行业的5万家企业提供4900多亿元贷款支持。
会上还透露,12月,首批5094万元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资金落地,惠及市场主体9200余户。
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达3.46万亿元
2022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共完成178家境外机构法人备案。截至2022年末,已有来自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10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类型覆盖境外主权类机构、银行券商保险等境外各类持牌金融机构以及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
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为3.46万亿元,其中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近25%。全年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量约1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近5年年均增速约43%。
从开放程度上看,信用评级行业开放步伐加快,已有2家外资评级机构的境内子公司完成备案进入国内市场。外资银行积极参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已有2家银行取得A类主承销资格,2家银行取得B类主承销资格,5家银行取得承销资格。
FDI资本金流入保持较高规模
2022年上海涉外收支稳步增长,全年上海地区银行代客涉外收支总额350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的28.2%,与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收入16089亿美元,支出189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8.7%。银行结售汇总额9322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结汇3777亿美元,售汇554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和增长6.5%。
货物贸易逆差收窄,服务贸易动能趋于多元,新兴产业引资亮眼。全年货物贸易收支总额88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逆差1992亿美元,同比下降10.3%。其中,收入同比增长5.2%,支出同比下降1.1%。上海跨境服务贸易收支总额24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从构成看,货物贸易保持韧性,拉动运输服务收支总额同比增长6.3%;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稳步发展,收支总额同比增长5.5%;旅行服务收支呈企稳回升态势,收支总额同比增长13.1%。
2022年,上海地区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资本金流入360亿美元,保持较高规模。制造业FDI资本金流入增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引资亮眼。企业跨境融资相对平稳,上海地区签约口径外债调整幅度相对温和。
市场主体汇率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上海地区外汇套保比例为30%,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人民币在上海地区涉外收支中的占比连续5年攀升,2022年占比60.7%,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
临港新片区方面,截至12月末,临港新片区13项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全部落地实施,合计试点企业162家,交易12397笔,金额约271.21亿美元。为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外汇局率先在上海扩围部分试点政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汇管理试点区域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上海市全辖,银行直接办理非金融企业外债签约登记试点区域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浦东新区。上述扩围政策操作指引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续将适时推动成熟政策进一步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