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打破技能人员成长成才“天花板” 环球微动态
(资料图)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天花板”是用来打破的,但高技能人才培养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集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汇集各方资源“全面出击”,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人员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储备“质”的要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评选出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这些人才不仅是生产线上的灵魂人物,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不过,在超过2亿的技能劳动者中,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占比还是太少了,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制造业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来看,高技能人才还远远不够。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建设制造业强国、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技能人员打破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天花板”,进而在各领域闪光,成长为高质量技能人才。
任何领域人才的成长进阶之路都离不开激励。以往提起技能人员,人们往往会想到“社会认可度低”“上升空间有限”“工资待遇不高”等标签。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企业也时常出现技工荒,这都不利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通过出台各类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岗位分红、专项特殊奖励、技术创新成果入股等激励办法,为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保障和依据。如今,技能人才的上升空间更加广阔,上升渠道更加通畅,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待遇水平也更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让技能人员愿“进阶”、易“进阶”,就要让他们看到我国在尊重技能人才方面的多种努力,如树立更多典型和榜样,从而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风气。
在去年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中国代表团蝉联金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名,充分展现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最新水平。此次表彰大会评选的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也是选树褒奖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如果越来越多技能过硬的身影在重要领域闪耀光芒,越来越多高技能人才得到重视,那么将有更多年轻人自愿投身技能岗位,主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广大技能劳动者也将被更充分地激发起学习先进的高涨热情,从而践行“工匠精神”,实现“青蓝相继”。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鼓励技能人才,不能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压箱底”,因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重用”,再优秀的技能人才也会错失证明自身价值、实现技术突破的良机。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公平的考评机制,用多把尺子衡量技能人才,从不同侧面发现其优势,坚持实干出实绩,以实绩定待遇、评奖励,这些都是让技能人才真正敢于打破“天花板”,促进制造业腾飞的好办法。
当然,“天花板”是用来打破的,但高技能人才培养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集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汇集各方资源“全面出击”,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人员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储备“质”的要求,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标签: